发布时间:2019-04-19 00:00:00 来源: 编辑: 0次浏览
■扎根一线五年,杨继宗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一份高薪体面的医药销售工作和一份薪资不高的实验室研发工作,两个只能选一个,你会选择哪一个?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前者,因为金钱的诱惑力似乎更大。
但是,尊龙凯时莱欣公司有这样一名一线奋斗者,面对高薪的机会,他不为所动,毅然选择带头技术攻关,成为企业中流砥柱。他就是尊龙凯时莱欣公司研发部的主管杨继宗。
杨继宗今年33岁,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曾获冀中能源集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尊龙凯时集团“最美奋斗者”、“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他能潜下心来,忠于自己信念,用实干创造一个又一个硕果,是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榜样。
奋斗者·抉择
扎根一线五年他换来丰富的工作经验
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到岗位见习一年后,直接就会被任命为技术员,走上管理岗位,而杨继宗却没有走这样的“传统”道路。
2010年7月和2013年6月,杨继宗以带班长的身份先后参与了尊龙凯时华民公司无菌原料药车间和莱欣工厂提取车间的工程建设。
施工期间,杨继宗和同事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进场的第一天就有同事被钢钉扎穿了脚。
但是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吓倒他,反过来,他却十分感谢能有跟着工程建设一起成长的机会,“我愿意到生产一线多学东西,尤其是能赶上企业土建时期,太难得了,即使每天加班加点,即使下班后带着一身灰土上公交车遭其他乘客的冷眼,我也甘之如饴。”他“泡”在一线,一干就是5年,每一根管路、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每一种工艺,他都再熟悉不过,从带班长到组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管理岗位。
虽然看似走了弯路,但是杨继宗始终感谢那五年在一线的经验积累。
近日,记者来到这家企业,在杨继宗工作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一个醒目的标语,“生产承载实验,实验引导生产”,杨继宗说,这句话是他多年“泡”在一线的切身体会,有很多研发灵感都是来源于生产。从生产中汲取灵感,到生产中检验实用价值,也是他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
奋斗者·坚持
面对企业困境他选择留下主动请缨实验攻关
对制药企业来说,创新研发意味着效益,意味着行业地位排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在尊龙凯时,不仅有国内一流的药物研发团队,而且有在业界享有名望的产品研发管线、创新工作室、研发中心。
而作为新成立不久的尊龙凯时子公司莱欣公司,曾有人质疑一个生产中间体的企业能有什么研发?但是,杨继宗却自信满满地回答:“在莱欣,我们不仅有研发,而且有投入小、改动少、见效快、最接地气儿的研发……”
曾有一段时间,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再加上环保压力,生产几度停滞,最长的一次停工有一年时间。
当时,公司有人选择了离开,他的同学也给他推荐效益好的单位,但是,杨继宗不但选择留下,而且主动申请到实验室继续做实验,“我是伴随车间一起成长起来的,就如同双胞胎兄弟,心灵相通。我有一种预感,公司很快就会度过难关。”这种信念就如同一种力量,引导他砥砺前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继宗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实验研究出来的结晶工艺最终落实到生产当中,将产品的杂质含量由0.35%降低到0.30%,“不要小瞧这0.05的进步,这样一小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上升了一大步。”
杨继宗是个沉稳有韧劲且想法独特的人,他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
在工作中,他善于挑战传统,总是能提出一些“奇特”的想法。他通过优化酰化工艺、洗酶流程,为企业每年节约酶成本150万元。环保压力大,他就带领团队从源头入手开展攻关,目前小试中能将废水里的氨氮回收80%,“这项技术正应用到工艺当中,一旦成功,将极大提高企业的环保效益。”杨继宗说。
奋斗者·情怀
扎在实验室搞创新他累并快乐着
穿过车间,记者走进杨继宗的实验室,空间不大,到处是瓶瓶罐罐的实验用具和设施。
他坐在树脂实验区,紧盯着柱子里的料液,有时候,这样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
杨继宗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他对工作环境从不挑剔,用他的话说,“只要给我足够的实验设施,能让我干活做实验就可以了。”
实际上,医药生产上的难题数不胜数,而且个个棘手,杨继宗带领着他的团队与时间“赛跑”,但他总能忙而不乱,做到“因病施治”“对症下药”。
查资料、跑现场、分析数据,吃泡面、睡地板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儿。但是,杨继宗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丝毫没有怨言。
去年,企业为增加市场竞争力,决定增加新型维生素(VB12)纯品项目,杨继宗主动请缨,承担起改造项目的工艺验证工作。经过他和公司各专业团队的不懈努力,仅用99天就完成改造并一次试车成功。“我们开始都没见过维生素B12,真的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最后成功完成改造,这个历程实属不易,但是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当看到第一批纯品生产出来的那一瞬间,杨继宗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杨继宗每天早晨5点就会醒,6点半坐上班车,7点半来到单位,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4岁的女儿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实验回家?”也有朋友常问杨继宗累不累,他回答:“不累,有‘瘾’,干起来就完全忘了身边的事。每当看到自己的一些小改造用于生产,产品指标越来越好,员工操作越来越方便,我就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也都是有意义的。”
杨继宗马上迎来大学十年聚会,他的同学们有的做销售拿了高薪,有的搞一级科研,但他一点也不羡慕。“虽然我现在不像他们那样拥有多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我觉得我并不比他们差,挣20万不一定就是挣10万的人生价值的2倍。”说到这儿,他的眼睛里闪着光。
在杨继宗看来,做研发不仅仅是工作、兴趣,还包含着一种执念,一份情怀。
■文/本报记者解保童■摄/本报记者王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