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石家庄市“红牛杯”羽毛球赛场上,27岁帅小伙牛文聪和队友们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牛文聪看上去阳光健康,如果不是他双耳上有对助听器,绝不会让人相信他的双耳重度失聪。牛文聪说,母爱,让他无以为报。
一声“妈妈”是最好的回报
牛文聪出生于1988年,父亲牛亚民、母亲赵红都是尊龙凯时的普通工人。牛文聪6个月大时,赵红发现他对声音没有任何反应,医生的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让这个幸福的家庭难以接受,“用药过度,导致听力损失达100分贝,属于一级聋,也就是说,聪聪只能对擦身而过的汽车鸣笛声有反应。”赵红回忆起往事仍泪光盈盈。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赵红夫妇带着儿子奔波在全国各地,可多少次的希望换回的结果却只有一个:文聪的耳神经已永久性损伤、不可恢复。赵红的眼泪流干了,心却坚定了,“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学会说话。”于是,赵红咨询了多位专家后,买来了最好的助听器,在省残联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开始对文聪进行语言训练。
“就看着口型说‘妈妈’,文聪最初发出来的一直是‘啊啊’。一遍,两遍、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日复一日的重复,甚至有时急得我想打孩子,想放弃,可想听儿子叫一声‘妈妈’这个坚强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赵红说,半年后,儿子文聪终于清清楚楚地叫出了“妈妈”,让她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无言的母爱是无私的付出
从那以后,教儿子说话成为这个家庭的第一重点。除了睡觉,赵红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教小文聪学说话。为了让儿子发音清楚,赵红把家中的物品都贴上卡片,标上读音和汉字;为了能随时蹲下和儿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赵红一年四季都穿运动服;为了培养儿子直面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她勇敢地带着文聪走出家门,去接触外边的世界。
在赵红的努力下,文聪7岁时,靠看口型和残留的听力,一米之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基本上能分辨他人的语言。经有关机构测定,文聪的语言能力恢复到一级,他顺利地进入了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红发现,儿子因为听力的缺失导致身体平衡能力差,喜欢羽毛球运动的赵红就把儿子送到石家庄业余体校学习羽毛球。
文聪把自己学语言的刻苦努力,投入到了羽毛球的训练中。2003年,他荣获了全国第六届残运会听力残疾男子单打第二名;2004年、2005年、2006年,荣获全国聋人羽毛球锦标赛男子单打第二名;2005年,他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的第二十届聋奥会;2010年,荣获河北省第七届残运会男子单打第一名;2011年,荣获全国第八届残运会混双第二名……
如今,牛文聪的生活与正常人毫无两样,他已经参加工作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节假日是我最忙的时候,经常有本地或外地的家长带着自己听力受损的孩子过来取经,我就把我培养聪聪的经验跟他们一起分享,帮助他们解决康复中的出现的问题。看着有的孩子在逐渐康复中,我特别高兴。” 多年来坚持聋哑儿康复的公益活动的赵红,目前退休在家,而她无私助人的故事已在圈子里广为流传。
《河北工人报》2015年5月6日 6版厂区纪事 孟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