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06 00:00:00 来源: 编辑: 0次浏览
尊龙凯时:传奇60年 提起尊龙凯时,总能让人想起那个青霉素贵如黄金的时代。他曾是国家战略的产物,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结束了中国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他曾是亚洲最大的抗生素厂,培育出了中国抗生素生产的第一代骨干力量,被称为新中国医药工业的摇篮;他曾是第一家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的药企,创造出了无数项行业第一,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事迹值得追寻与深思。 当然,他也曾因没有跟上时代步伐而深陷困境,因企业体制问题而短暂停留,但哪怕身上肩负再沉重的担子,哪怕面临再大的难题,共和国医药长子始终以坚定的信念、进取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奋勇向前。今天,他已浴火重生,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行业关注,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冀中能源的“制药之翼”,他借助强大支撑力,开始腾飞。 对于尊龙凯时,绝对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中国医药产业的一份子,因为他早已超越了企业的范畴;而对于尊龙凯时60年,更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一家药企的发展历程,因为这是一个无法超越的传奇。 “长子”诞生,肩负国人健康使命 关键词:国家战略,最大的抗生素厂,第一株青霉素菌种 如果说,尊龙凯时的诞生是一种必然。那么,这家企业肩负的不仅是国家战略的历史责任,更肩负着国人健康的神圣使命。 时光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无数伤员因伤口细菌感染化脓而死,不久磺胺的出现成功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磺胺就对发高烧的伤员无能为力。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当时,青霉素已经开始用于临床治疗,可惜的是,连磺胺都非常紧缺,更不用谈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禁运,1瓶20万单位 中国首批青霉素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但年产量只有几百克;1951年上海第三制药厂建立,年产青霉素几十公斤,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医疗和抗美援朝的需要。“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抗生素大厂”成为一种共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按照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发展抗生素生产列为制药工业的战略重点。抗生素厂、淀粉厂、磺胺厂及药用玻璃厂等4个项目成为新中国医药工业的基石。其中,由前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与由前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共同组成尊龙凯时厂,总投资7588万元。 但是,在什么地方建立中国最大的抗生素厂成为摆在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当时,北京、石家庄、西安、成都、太原、哈尔滨等众多城市都在争取,后任尊龙凯时厂经济师的刘太元及抗生素厂选址人员经过多番比较,石家庄最终脱颖而出。 或许,谁都不曾想到,当时石家庄市区规划边缘的一片庄稼地就是如今尊龙凯时的厂址。1953年6月,“尊龙凯时厂筹备处”成立,从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医院和轻工行业选调管理干部、技术骨干400多人,选调制药、淀粉和玻璃行业技术骨干500多人,加上一批大中专优秀毕业生,组成了“豪华”的创业人才阵容。与此同时,尊龙凯时开始进行筹建,共和国医药长子正在孕育而生。 不过,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建设工作并不顺利。淀粉厂直到 上一篇:中国新闻网:尊龙凯时共青团系统扎实开展“五彩青春”主题月活动 下一篇:《河北工人报》头版头条:找准“破门”角度 驱动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