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15 00:00:00 来源: 编辑: 0次浏览
这对夫妇了不得 无偿献血12年 无偿献血的“金牌”夫妇。 本报记者 郄磊摄 这是一对平凡的夫妇,可当您获悉他们的事迹后便会深深地感叹他们的不平凡:过去12年间,他们累计无偿献血50000余毫升,这个数字近乎相当于10个人全身血液的总和。这对夫妇便是徐建刚、徐丽娟。河北省血液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他们是我省唯一一对获得献血最高荣誉——国家无偿献血金奖的夫妇。 “明天我又能献血了” “谢天谢地!我的感冒终于好了,明天我又能献血了!”昨天下午,在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这对可敬的夫妇。44岁的徐丽娟说:“前几天,我还在为感冒的事儿发愁哩。这不,这两天身体好了,呵呵,咱又能献血啦!”“是啊,我们又能献血了!”旁边陪同的丈夫徐建刚附和着。 乍看上去,眼前这对夫妇和大多数夫妇并没什么区别,丈夫徐建刚中等身材,徐丽娟则显得娇小温柔,说起话来也是不急不躁。“我老家在藁城一个普通的农村,我爱人是咱们本市的。”徐丽娟说,结婚这么多年来,他们夫妻相敬如宾,“我们是同一年出生的,很少吵架,甚至红脸的时候都很少”。 今天是“世界献血者日”。对这对夫妇来说,这一天有两件事儿要做:献血、为无偿献血者提供服务。 俩人献血12年了 徐丽娟说,她和爱人之所以积极献血,主要源于生病的母亲。1972年,徐丽娟的母亲被诊断为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当时我母亲因病重急需用血,可存血告急,全家人跑遍了所有医院,最终找到了一袋救命血。”徐丽娟说,她特别感谢献出那袋血的人,因为那袋血不仅救了母亲的命,且让母亲多活了几年。“当时我就决定献血,可是我们不知道该去哪里献血。” 2000年春节刚过,徐丽娟得知省血液中心组织采血,便第一个报了名。可献血那天,正好赶上徐丽娟休息。“当时也没有人通知我,我知道后赶紧赶过去,可献血车已经走了,当时特别遗憾。”不久后的一天,她听朋友说,在省博物馆门前可以献血,“当时还是献血车呢,我就和爱人跑了过去,完成了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也就是从2000年初至今,徐丽娟和爱人究竟献了多少次血,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刚开始还记,后来献得次数多了干脆就不记了。现在,献血对我们来说已经习惯了,到了时间如果不去献血,就会感觉生活中少了些什么。”徐建刚说,这么多年来,他们始终在为献血做着准备,如清淡饮食,加强运动,戒烟限酒等,由此也换来了健康的体魄。“没什么比救人更有意义的事了!每每想到我们的血液在陌生人的身体里流动,我们就觉得特别自豪,活得也特别有意义。” 他们影响了周围的人 “最初,老人都不同意我们去献血,只好将献血活动转入地下。最终老人看我们身体都没事,也不阻拦了。”徐丽娟说,只要按照规定,每次献血间隔半年时间,身体是不会有问题的,她对献血没有半点恐惧。“ 2010年,省血液中心首次组建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徐建刚夫妇闻讯成为第一批志愿者。 血总是热的!在这对夫妇的影响下,女儿、同事,甚至周围的朋友也相继加入到献血队伍中。他们的女儿徐絮羽从小就看着爸爸妈妈献血,上小学二年级时,便吵着要献血。去年,女儿十八岁了,终于完成了献血夙愿。 徐建刚夫妇都在尊龙凯时工作,徐建刚说,有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用血紧张的消息后,就和单位领导说了说,没想到单位领导很是重视,随即发起倡议,“当时我们好多同事都去献血了”。 “你们准备献到什么时候?”这对夫妇的回答:“我们的献血之路将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不允许献的那一天为止。” (燕赵晚报 2012年6月14日 本报首席记者 王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