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17 00:00:00 来源: 编辑: 0次浏览
劳动,在长远的中华历史中一直被视为低贱,直到60多年前的一场革命彻底颠覆了这一切,劳动光荣成为社会共识。俱往矣,今天你再穿着工装上街,获得的只是鄙夷。 我们缅怀“劳动光荣”的岁月,无助于今天工人地位的改善,所以,最要紧的是像崔利那样,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让体面的光辉照亮工人的劳动,让工人有尊严。 而尊严是什么?尊严就是体面。体面劳动,就是让工人感到劳动光彩荣耀,而非低贱卑微。崔利管理法,不只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让工人获得体面的价值观。 一群来自被兼并企业的下岗女工,在崔利的班组暂时上岗劳动。这些女工心神不宁,崔利问她们“走还是留”,众女工沉默不语。一般的管理者遇到类似情况,总是期望工人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在“是”与“不是”间做出抉择。而崔利不然,她只是含笑不语,她要让这些女工自己权衡后做出明智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这些女工都找崔利表示愿意留下来。我们看近10年来西方式管理带给管理者的“毛病”:要求员工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只能说完成任务而拒绝一切理由等等,这种管理让工人的体面荡然无存。 一位老工人由于年龄原因,从技术岗位来到包装班组,工资下降了,看看身边的年轻人都比自己工资高,他感到很没面子,情绪低落并影响到工作。“面子”是任何西方式管理都没有涉及过的问题,但它又恰恰是中国管理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给所有工人以面子,这是崔利管理法最显著的特点。她三言两语就说服了这位老工人:“你身边的年轻人比你工资高,你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的工资比你更高,也比你的同龄人更高,是不是?这不是老人没面子,而是时代在进步,孩子们在进步”。老工人恍然,豁然,欣然。 我们今天的管理在走向严格化、程序化,但什么是严格?严格不是板起面孔来训导工人,也不是整天搬着制度的条文框范工人,而是要懂得中国工人的心理特点并因势利导。我们常常见到很多企业请名师、搞培训、忙考试等,似乎这些就可以帮助工人提高素养。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人最讨厌开会。崔利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她的培训没有讨工人的抱怨,而是激发了工人的兴趣。对如何包装好药品,崔利没有讲大课,而是把所有不符合要求的包装,分门别类,以实物的形式分别展示在车间门口,并加以最简捷最生动也最形象的说明,工人上下班天天看,天天议论,包装质量为之一新,质量信息反馈率明显下降。 管理好企业、班组以及任何单位,仅仅有爱心不行,还必须懂得国人心理并熟练驭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崔利不仅是一个班组长,更是一个中国式管理哲学的探求者,特别是她所诠释的体面劳动,让高喊口号者以及照搬外国管理经验者应感汗颜。 (河北工人报